從詩篇第一篇 看人生
1 不 從 惡 人 的 計 謀 , 不 站 罪 人 的 道 路 , 不 坐 褻 慢 人 的 座 位 ,
2 惟 喜 愛 耶 和 華 的 律 法 , 晝 夜 思 想 , 這 人 便 為 有 福 !
3 他 要 像 一 棵 樹 栽 在 溪 水 旁 , 按 時 候 結 果 子 , 葉 子 也 不 枯 乾 。 凡 他 所 做 的 盡 都 順 利 。
4 惡 人 並 不 是 這 樣 , 乃 像 糠 秕 被 風 吹 散 。
5 因 此 , 當 審 判 的 時 候 惡 人 必 站 立 不 住 ; 罪 人 在 義 人 的 會 中 也 是 如 此 。
6 因 為 耶 和 華 知 道 義 人 的 道 路 ; 惡 人 的 道 路 卻 必 滅 亡 。
論及一個人遇見每件事時作每一抉擇的重要性,有言道:“抉擇成了行動,行動成了習慣,習慣成了性格,性格常常決定了命運。”
詩篇第一篇一節中連續的三個動詞——從(跟從)、站、坐,引至了三個置身之境——計謀、道路、座位,正是啟示在上述人生的道路中,如何會走上了下墜的過程,導致惡劣的命運 ─ 本篇末節經文判定滅亡的結局。
神的道原存於人心,始祖的背離神導致人類對神的不信和無知,但神在賜予的普遍恩典中,仍讓人存有良心良知,能在基本的程度上可以辨別是非善惡,以及可以自作抉擇的自由意誌。神主導人生的途徑及經歷的境遇,原是出於善意,要讓萬事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。(羅馬書8:28)但人若每遇事在考慮做決定時,一念之間,由於私欲而做了欠善不善的抉擇,此後一而再、再而三,每次以滿足私欲的做法為得計,不知不覺已隨從了惡人的計謀。之後若不醒悟悔改,原有可以權衡義利的敏銳良知就日漸鈍化,明辨善惡的思想就趨向僵化,就像是把自己心思意念中可以前後移轉的腳步釘死在地上,而僵立的地點正是站在罪人的道路當中。如此習慣性的站著不向前行,時間久了便坐了下來。心態中自覺適意的坐姿,就是自我定型了的性格,以褻慢人的座位來形容,就是表示這人目中無神,藐視神的道,嘲笑人的忠告,自以為聰明,無知於自身的淺薄,就像糠秕一樣,這個人毫無真正的分量,所作所為以及所擁有的全無根基,審判的風吹來,便墜入滅亡。
義人的道路卻正相反,他喜愛耶和華的律法,以“晝夜思想”來形容他遇到每一個抉擇的時刻,都選擇以神的律法為行動的方針,行之日久,他心思中形成一種即發的慣性傾向,遇事不再猶豫,不為私欲所糾纏,總是以神的道為依歸。這等正直傾向的心性,便凝固成了堅定純正的性格。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論的八福,乃是闡述基督徒性格在八方面的表現,為神所看重、所喜悅,耶穌稱這樣性格的人是蒙福的人。本篇詩篇末節說耶和華“知道”義人的道路,“知道”包括神的關懷、照顧、和喜悅的意思,義人所走這樣的道路,是蒙福的道路,引往蒙福的人生、永生。
1 不 從 惡 人 的 計 謀 , 不 站 罪 人 的 道 路 , 不 坐 褻 慢 人 的 座 位 ,
2 惟 喜 愛 耶 和 華 的 律 法 , 晝 夜 思 想 , 這 人 便 為 有 福 !
3 他 要 像 一 棵 樹 栽 在 溪 水 旁 , 按 時 候 結 果 子 , 葉 子 也 不 枯 乾 。 凡 他 所 做 的 盡 都 順 利 。
4 惡 人 並 不 是 這 樣 , 乃 像 糠 秕 被 風 吹 散 。
5 因 此 , 當 審 判 的 時 候 惡 人 必 站 立 不 住 ; 罪 人 在 義 人 的 會 中 也 是 如 此 。
6 因 為 耶 和 華 知 道 義 人 的 道 路 ; 惡 人 的 道 路 卻 必 滅 亡 。
論及一個人遇見每件事時作每一抉擇的重要性,有言道:“抉擇成了行動,行動成了習慣,習慣成了性格,性格常常決定了命運。”
詩篇第一篇一節中連續的三個動詞——從(跟從)、站、坐,引至了三個置身之境——計謀、道路、座位,正是啟示在上述人生的道路中,如何會走上了下墜的過程,導致惡劣的命運 ─ 本篇末節經文判定滅亡的結局。
神的道原存於人心,始祖的背離神導致人類對神的不信和無知,但神在賜予的普遍恩典中,仍讓人存有良心良知,能在基本的程度上可以辨別是非善惡,以及可以自作抉擇的自由意誌。神主導人生的途徑及經歷的境遇,原是出於善意,要讓萬事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。(羅馬書8:28)但人若每遇事在考慮做決定時,一念之間,由於私欲而做了欠善不善的抉擇,此後一而再、再而三,每次以滿足私欲的做法為得計,不知不覺已隨從了惡人的計謀。之後若不醒悟悔改,原有可以權衡義利的敏銳良知就日漸鈍化,明辨善惡的思想就趨向僵化,就像是把自己心思意念中可以前後移轉的腳步釘死在地上,而僵立的地點正是站在罪人的道路當中。如此習慣性的站著不向前行,時間久了便坐了下來。心態中自覺適意的坐姿,就是自我定型了的性格,以褻慢人的座位來形容,就是表示這人目中無神,藐視神的道,嘲笑人的忠告,自以為聰明,無知於自身的淺薄,就像糠秕一樣,這個人毫無真正的分量,所作所為以及所擁有的全無根基,審判的風吹來,便墜入滅亡。
義人的道路卻正相反,他喜愛耶和華的律法,以“晝夜思想”來形容他遇到每一個抉擇的時刻,都選擇以神的律法為行動的方針,行之日久,他心思中形成一種即發的慣性傾向,遇事不再猶豫,不為私欲所糾纏,總是以神的道為依歸。這等正直傾向的心性,便凝固成了堅定純正的性格。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論的八福,乃是闡述基督徒性格在八方面的表現,為神所看重、所喜悅,耶穌稱這樣性格的人是蒙福的人。本篇詩篇末節說耶和華“知道”義人的道路,“知道”包括神的關懷、照顧、和喜悅的意思,義人所走這樣的道路,是蒙福的道路,引往蒙福的人生、永生。
詩篇第六篇 看質疑神的禱告
1( 大 衛 的 詩 , 交 與 伶 長 。 用 絲 弦 的 樂 器 , 調 用 第 八 。 )
耶 和 華 啊 , 求 你 不 要 在 怒 中 責 備 我 , 也 不 要 在 烈 怒 中 懲 罰 我 !
2 耶 和 華 啊 , 求 你 可 憐 我 , 因 為 我 軟 弱 。 耶 和 華 啊 , 求 你 醫 治 我 , 因 為 我 的 骨 頭 發 戰 。
3 我 心 也 大 大 地 驚 惶 。 耶 和 華 啊 , 你 要 到 幾 時 才 救 我 呢 ?
4 耶 和 華 啊 , 求 你 轉 回 搭 救 我 ! 因 你 的 慈 愛 拯 救 我 。
5 因 為 , 在 死 地 無 人 記 念 你 , 在 陰 間 有 誰 稱 謝 你 ?
6 我 因 唉 哼 而 困 乏 ; 我 每 夜 流 淚 , 把 床 榻 漂 起 , 把 褥 子 濕 透 。
7 我 因 憂 愁 眼 睛 乾 癟 , 又 因 我 一 切 的 敵 人 眼 睛 昏 花 。
8 你 們 一 切 作 孽 的 人 , 離 開 我 罷 ! 因 為 耶 和 華 聽 了 我 哀 哭 的 聲 音 。
9 耶 和 華 聽 了 我 的 懇 求 ; 耶 和 華 必 收 納 我 的 禱 告 。
10 我 的 一 切 仇 敵 都 必 羞 愧 , 大 大 驚 惶 ; 他 們 必 要 退 後 , 忽 然 羞 愧 。
如果你剛讀了詩篇第5篇,現在來看第6篇,可能就像坐在雲霄飛車,從登上信心的高峰,急速下墜到懷疑的低谷。
前篇,大衛何等的樂觀堅信,「耶和華啊,早晨你必聽我的聲音 …」(5:3)。現在卻因聽不到神的回應而失望疑懼,「我心也大大地驚惶。耶和華啊,你要到幾時才救我呢?」(6:3)
先前是歡欣蒙福、感恩歡呼,「凡投靠你的,願他們喜樂,時常歡呼,因為你護庇他們;又願那愛你名的人都靠你歡欣。因為你必賜福與義人;耶和華啊,你必用恩惠如同盾牌四面護衛他。」(5:11-12)
本篇此刻,大衛在愁雲慘霧中哀哭,「我因唉哼而困乏;我每夜流淚,把床榻漂起,把褥子濕透。我因憂愁眼睛乾癟,又因我一切的敵人眼睛昏花。」(6:6-7)
我不知道有多少百分比的基督徒像我一樣,以前讀過詩篇第六篇裏這樣的幾節經文,好像之後都印象不深,因為讀時每每匆匆而過,不曾沈思默想。我確定知道的是,教會的主日崇拜聚會不會選這一類的經節作宣召或會眾讀經的經文,更不會選來作背誦的金句。那麽,都是教訓人、使人得益的聖經為何要包含這些經文?默示聖經的神在此有何默示?讓我們透過禱告的字句,看看裏面詩人的心。
大衛質疑神遲遲不救他,但未不信神,且信神就在近處,可以聽到他的抱怨。大衛也未懷疑神的權能,只是不懂神為何不早早從作孽的敵人手下搭救他。在此質疑的聲中,正反應出他心中有神,確實是固有不惑的信仰。
這時求神,神卻不應。受困於敵人,大衛認為是神在烈怒中對他的懲罰(6:1),似乎這比仇敵更使他驚惶。大衛置身在此情況之中經過多久,本篇經文沒有明示,大約為時不短,正如他生平中數次經歷受逼逃難。當其時感覺神憤怒不止的心境之中,大衛有機會能捫心自省、來到神前思過、有罪就認罪嗎?應當會的,你聽他向神哀求:「耶和華啊,求你可憐我,因為我軟弱 …」(6:2)。
但是當大衛在5:8上半節說:「你們一切作孽的人,離開我罷!」這時候這些人還未離去,他如何有把握說下半節的話:「因為耶和華聽了我哀哭的聲音。」且在末尾兩節表達對神充分的信心,以及他在神面前的自信,「耶和華聽了我的懇求…必收納我的禱告。我的一切仇敵都必羞愧…必要退後。」此時此刻的外在環境尚未改變,為何大衛內裏的心境大變?必定是他原與神有密切的關系,由此回想起過去祈禱總得應允的經歷,「憂傷痛悔的心,神必不輕看。」(詩51:17)。然而,大衛與神密切的關系,本篇經文中有明言或隱示?有的,隱示在第5節:「在死地無人記念你,在陰間有誰稱謝你?」
這兩句話實在是對神的嗆聲:“神啊,你見死不救,可要想清楚,我死了對你有何好處?” 但大衛的「在死地無人記念你」,正是透露出他日常在心靈裏記念神;「在陰間有誰稱謝你?」,恰恰表示在世間的大衛時時稱謝神。在全篇諸多對神的質疑,顯示大衛與神相交的切近;對神的抱怨及嗆聲,反映出平時經常與神的心靈相通。所以,由此啟示並讓我們响往神人之間這等的親密關係,經得起患難的考驗,且是心靈得以脫離困境的關鍵,本詩篇的價值乃在於此。
1( 大 衛 的 詩 , 交 與 伶 長 。 用 絲 弦 的 樂 器 , 調 用 第 八 。 )
耶 和 華 啊 , 求 你 不 要 在 怒 中 責 備 我 , 也 不 要 在 烈 怒 中 懲 罰 我 !
2 耶 和 華 啊 , 求 你 可 憐 我 , 因 為 我 軟 弱 。 耶 和 華 啊 , 求 你 醫 治 我 , 因 為 我 的 骨 頭 發 戰 。
3 我 心 也 大 大 地 驚 惶 。 耶 和 華 啊 , 你 要 到 幾 時 才 救 我 呢 ?
4 耶 和 華 啊 , 求 你 轉 回 搭 救 我 ! 因 你 的 慈 愛 拯 救 我 。
5 因 為 , 在 死 地 無 人 記 念 你 , 在 陰 間 有 誰 稱 謝 你 ?
6 我 因 唉 哼 而 困 乏 ; 我 每 夜 流 淚 , 把 床 榻 漂 起 , 把 褥 子 濕 透 。
7 我 因 憂 愁 眼 睛 乾 癟 , 又 因 我 一 切 的 敵 人 眼 睛 昏 花 。
8 你 們 一 切 作 孽 的 人 , 離 開 我 罷 ! 因 為 耶 和 華 聽 了 我 哀 哭 的 聲 音 。
9 耶 和 華 聽 了 我 的 懇 求 ; 耶 和 華 必 收 納 我 的 禱 告 。
10 我 的 一 切 仇 敵 都 必 羞 愧 , 大 大 驚 惶 ; 他 們 必 要 退 後 , 忽 然 羞 愧 。
如果你剛讀了詩篇第5篇,現在來看第6篇,可能就像坐在雲霄飛車,從登上信心的高峰,急速下墜到懷疑的低谷。
前篇,大衛何等的樂觀堅信,「耶和華啊,早晨你必聽我的聲音 …」(5:3)。現在卻因聽不到神的回應而失望疑懼,「我心也大大地驚惶。耶和華啊,你要到幾時才救我呢?」(6:3)
先前是歡欣蒙福、感恩歡呼,「凡投靠你的,願他們喜樂,時常歡呼,因為你護庇他們;又願那愛你名的人都靠你歡欣。因為你必賜福與義人;耶和華啊,你必用恩惠如同盾牌四面護衛他。」(5:11-12)
本篇此刻,大衛在愁雲慘霧中哀哭,「我因唉哼而困乏;我每夜流淚,把床榻漂起,把褥子濕透。我因憂愁眼睛乾癟,又因我一切的敵人眼睛昏花。」(6:6-7)
我不知道有多少百分比的基督徒像我一樣,以前讀過詩篇第六篇裏這樣的幾節經文,好像之後都印象不深,因為讀時每每匆匆而過,不曾沈思默想。我確定知道的是,教會的主日崇拜聚會不會選這一類的經節作宣召或會眾讀經的經文,更不會選來作背誦的金句。那麽,都是教訓人、使人得益的聖經為何要包含這些經文?默示聖經的神在此有何默示?讓我們透過禱告的字句,看看裏面詩人的心。
大衛質疑神遲遲不救他,但未不信神,且信神就在近處,可以聽到他的抱怨。大衛也未懷疑神的權能,只是不懂神為何不早早從作孽的敵人手下搭救他。在此質疑的聲中,正反應出他心中有神,確實是固有不惑的信仰。
這時求神,神卻不應。受困於敵人,大衛認為是神在烈怒中對他的懲罰(6:1),似乎這比仇敵更使他驚惶。大衛置身在此情況之中經過多久,本篇經文沒有明示,大約為時不短,正如他生平中數次經歷受逼逃難。當其時感覺神憤怒不止的心境之中,大衛有機會能捫心自省、來到神前思過、有罪就認罪嗎?應當會的,你聽他向神哀求:「耶和華啊,求你可憐我,因為我軟弱 …」(6:2)。
但是當大衛在5:8上半節說:「你們一切作孽的人,離開我罷!」這時候這些人還未離去,他如何有把握說下半節的話:「因為耶和華聽了我哀哭的聲音。」且在末尾兩節表達對神充分的信心,以及他在神面前的自信,「耶和華聽了我的懇求…必收納我的禱告。我的一切仇敵都必羞愧…必要退後。」此時此刻的外在環境尚未改變,為何大衛內裏的心境大變?必定是他原與神有密切的關系,由此回想起過去祈禱總得應允的經歷,「憂傷痛悔的心,神必不輕看。」(詩51:17)。然而,大衛與神密切的關系,本篇經文中有明言或隱示?有的,隱示在第5節:「在死地無人記念你,在陰間有誰稱謝你?」
這兩句話實在是對神的嗆聲:“神啊,你見死不救,可要想清楚,我死了對你有何好處?” 但大衛的「在死地無人記念你」,正是透露出他日常在心靈裏記念神;「在陰間有誰稱謝你?」,恰恰表示在世間的大衛時時稱謝神。在全篇諸多對神的質疑,顯示大衛與神相交的切近;對神的抱怨及嗆聲,反映出平時經常與神的心靈相通。所以,由此啟示並讓我們响往神人之間這等的親密關係,經得起患難的考驗,且是心靈得以脫離困境的關鍵,本詩篇的價值乃在於此。
讚美神 榮耀神
我們都輕視一種人,這種人要大家常常提起他的優點長處,不忘他的功勞成就。我們更輕視另一種人,這些人常圍在有權有勢或有錢有名的人左右,說些恭維讚美的話。我們不難在腦中想像這兩種情景。
當人讀詩篇的時候,有些人或許對神和崇拜神的人誤生一種印象,有似上述的情景。詩人常說﹕“我要稱頌耶和華”, “我心裏湧出美辭,…我的舌頭是快手筆” (詩45:1),並說﹕“萬民啊,你們當稱頌我們的神”(66:8),詩人更把一些話放在神口中,讓神講出來﹕“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,便是榮耀我” (50:23),就是要人多多稱謝榮耀他。榮耀得不夠,便是得罪了神。有人就是這樣理解羅馬書3:23﹕“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。”所以批評耶和華神實在不是真偉大。
我們基督徒可以有甚麼樣的理解呢?
8:1 耶和華我們的主啊,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!………。
42:1 神啊,我的心切慕你,如鹿切慕溪水。
48:1 耶和華本為大,…,該受大讚美。
35:28 我的舌頭,要終日論說你的公義,時常讚美你。
63:5-6 我在床上紀念你,在夜更的時候思想你,我的心就像飽足了骨髓肥油,我也要以歡樂的嘴唇讚美你。
三、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」,一個人享受的快樂,直到能與他人分享,才能完全,所享受的事物愈美善,想要與之分享的人愈多。並要多人一同欣賞讚美。
34:8 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,便知道他是美善。
57:9 主啊,我要在萬民中稱謝你,在列邦中歌頌你。
66:8 萬民啊,你們當稱頌我們的神,使人得聽讚美他的聲音。
四、神不僅要求人並且命令人來向他敬拜、獻祭。並不是他有所不足而有求於人,因為神曾針對以牛羊獻祭的人說﹕
50:12 我若是饑餓,我不用告訴你,因為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我的。
其實神是藉著人敬拜他的過程來與人同在、親近和交通。獻祭一事上最主要的不是人拿牛羊給神,而是神把他自己賜給人,讓人的心靈得著滿足。
135:3下 歌頌他的名,因為這是美好的。(for that is pleasant)
27:4 有一件事,我曾求耶和華,我仍要尋求,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,瞻仰他的榮美,在他的殿裡(尋求他)。
五、羅馬書3:23 “因為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。”
想要得人恭維讚美的人,是因自己的榮耀不足而要他人來加添。神自有一切的榮耀,無需人來加一點到他身上。
羅馬書3:23經文的真意是﹕人的生命從神而來,並且是按神的形象被造的,原應將生命固有的功能發展發揮出來,就可彰顯出神創造人生命的大智大能,並且將神形像裡的美德活出來,顯現出其上當有的榮光,這就是榮耀神了。但世人犯了罪,把神賜生命中的功能誤用或少用欠用,使自己蒙羞,使神原可在我身上彰顯的榮耀受到虧損。
六、西敏寺信仰告白教義問答的首條﹕人的主要目的是甚麼?
答﹕“永遠地榮耀神並享受他”。其實,榮耀神和享受神是同一件事。神命令人來榮耀他,實在是邀請人來享受他。將來在天上完美的敬拜好比是正式的交響樂演奏;現在我們在地上的敬拜只像是演奏前把樂器調音,偶而發一兩聲稍稍悅耳的聲音,但多半的感覺是枯燥少味的,又常覺辛苦,像是做一件工作勉強盡些責任,少有樂趣。雖然雖然如此,仍當盡力而為,繼續調音,以備演奏開始的時候,我們是準備好了的。
(除第五段外,多取材於C.S. Lewis 著Reflections on the Psalms第九章A Word About Praising,稍作引伸並附加經文。)
我們都輕視一種人,這種人要大家常常提起他的優點長處,不忘他的功勞成就。我們更輕視另一種人,這些人常圍在有權有勢或有錢有名的人左右,說些恭維讚美的話。我們不難在腦中想像這兩種情景。
當人讀詩篇的時候,有些人或許對神和崇拜神的人誤生一種印象,有似上述的情景。詩人常說﹕“我要稱頌耶和華”, “我心裏湧出美辭,…我的舌頭是快手筆” (詩45:1),並說﹕“萬民啊,你們當稱頌我們的神”(66:8),詩人更把一些話放在神口中,讓神講出來﹕“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,便是榮耀我” (50:23),就是要人多多稱謝榮耀他。榮耀得不夠,便是得罪了神。有人就是這樣理解羅馬書3:23﹕“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。”所以批評耶和華神實在不是真偉大。
我們基督徒可以有甚麼樣的理解呢?
- 認識到神的值得配得稱頌而稱頌神,乃是一個正常心靈裏固有的功能會產生的正常表現。
8:1 耶和華我們的主啊,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!………。
42:1 神啊,我的心切慕你,如鹿切慕溪水。
48:1 耶和華本為大,…,該受大讚美。
- 心中的欣賞,會自然地引出口中的讚美。並且,口中的讚美使得整個享受的過程,更為完全。
35:28 我的舌頭,要終日論說你的公義,時常讚美你。
63:5-6 我在床上紀念你,在夜更的時候思想你,我的心就像飽足了骨髓肥油,我也要以歡樂的嘴唇讚美你。
三、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」,一個人享受的快樂,直到能與他人分享,才能完全,所享受的事物愈美善,想要與之分享的人愈多。並要多人一同欣賞讚美。
34:8 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,便知道他是美善。
57:9 主啊,我要在萬民中稱謝你,在列邦中歌頌你。
66:8 萬民啊,你們當稱頌我們的神,使人得聽讚美他的聲音。
四、神不僅要求人並且命令人來向他敬拜、獻祭。並不是他有所不足而有求於人,因為神曾針對以牛羊獻祭的人說﹕
50:12 我若是饑餓,我不用告訴你,因為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我的。
其實神是藉著人敬拜他的過程來與人同在、親近和交通。獻祭一事上最主要的不是人拿牛羊給神,而是神把他自己賜給人,讓人的心靈得著滿足。
135:3下 歌頌他的名,因為這是美好的。(for that is pleasant)
27:4 有一件事,我曾求耶和華,我仍要尋求,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,瞻仰他的榮美,在他的殿裡(尋求他)。
五、羅馬書3:23 “因為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。”
想要得人恭維讚美的人,是因自己的榮耀不足而要他人來加添。神自有一切的榮耀,無需人來加一點到他身上。
羅馬書3:23經文的真意是﹕人的生命從神而來,並且是按神的形象被造的,原應將生命固有的功能發展發揮出來,就可彰顯出神創造人生命的大智大能,並且將神形像裡的美德活出來,顯現出其上當有的榮光,這就是榮耀神了。但世人犯了罪,把神賜生命中的功能誤用或少用欠用,使自己蒙羞,使神原可在我身上彰顯的榮耀受到虧損。
六、西敏寺信仰告白教義問答的首條﹕人的主要目的是甚麼?
答﹕“永遠地榮耀神並享受他”。其實,榮耀神和享受神是同一件事。神命令人來榮耀他,實在是邀請人來享受他。將來在天上完美的敬拜好比是正式的交響樂演奏;現在我們在地上的敬拜只像是演奏前把樂器調音,偶而發一兩聲稍稍悅耳的聲音,但多半的感覺是枯燥少味的,又常覺辛苦,像是做一件工作勉強盡些責任,少有樂趣。雖然雖然如此,仍當盡力而為,繼續調音,以備演奏開始的時候,我們是準備好了的。
(除第五段外,多取材於C.S. Lewis 著Reflections on the Psalms第九章A Word About Praising,稍作引伸並附加經文。)
詩篇第十九篇 頌揚神的手段:上自穹蒼,下至人心
1 ( 大 衛 的 詩 , 交 與 伶 長 。 ) 諸 天 述 說 神 的 榮 耀 ; 穹 蒼 傳 揚 他 的 手 段 。
2 這 日 到 那 日 發 出 言 語 ; 這 夜 到 那 夜 傳 出 知 識 。
3 無 言 無 語 , 也 無 聲 音 可 聽 。
4 他 的 量 帶 通 遍 天 下 , 他 的 言 語 傳 到 地 極 。 神 在 其 間 為 太 陽 安 設 帳 幕 ;
5 太 陽 如 同 新 郎 出 洞 房 , 又 如 勇 士 歡 然 奔 路 。
6 他 從 天 這 邊 出 來 , 繞 到 天 那 邊 , 沒 有 一 物 被 隱 藏 不 得 他 的 熱 氣 。
7 耶 和 華 的 律 法 全 備 , 能 甦 醒 人 心 ; 耶 和 華 的 法 度 確 定 , 能 使 愚 人 有 智 慧 。
8 耶 和 華 的 訓 詞 正 直 , 能 快 活 人 的 心 ; 耶 和 華 的 命 令 清 潔 , 能 明 亮 人 的 眼 目 。
9 耶 和 華 的 道 理 潔 淨 , 存 到 永 遠 ; 耶 和 華 的 典 章 真 實 , 全 然 公 義 ─
10 都 比 金 子 可 羨 慕 , 且 比 極 多 的 精 金 可 羨 慕 ; 比 蜜 甘 甜 , 且 比 蜂 房 下 滴 的 蜜 甘 甜 。
11 況 且 你 的 僕 人 因 此 受 警 戒 , 守 著 這 些 便 有 大 賞 。
12 誰 能 知 道 自 己 的 錯 失 呢 ? 願 你 赦 免 我 隱 而 未 現 的 過 錯 。
13 求 你 攔 阻 僕 人 不 犯 任 意 妄 為 的 罪 , 不 容 這 罪 轄 制 我 , 我 便 完 全 , 免 犯 大 罪 。
14 耶 和 華 ─ 我 的 磐 石 , 我 的 救 贖 主 啊 , 願 我 口 中 的 言 語 、 心 裡 的 意 念 在 你 面 前 蒙 悅 納 。
中國傳統的詩詞,常是出於詩人詞客的見景生情,詩作的前段寫景,後段敘情;眼耳見聞的景物,觸動腦中的思想、心中的感情,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來,能引領讀者如入其境、發出內心的回響共鳴,便是好詩好詞。
聖經的詩篇第19篇也寫景述情,先寫神所創造自然界的景物,彰顯創造主神的榮耀;次述神賜予人心靈的真道,發出真理的光輝,觸動詩人自己的心情,寫出以禱告為結尾的心靈感發,乃是默示聖經的聖靈要藉此篇經文所要達成的目的。
詩篇19篇文字結構相當工整,讓層次精微的思想得以呈現,且先景後情二者巧妙的對照,甚富哲理靈意,引人深思。全篇經文可作概括的分析於下。
I –2. 4節下-6節,在靜止不動的天空中,神讓太陽活潑的出現,帶著巨大的能量橫越晴空,散發含有生命動能的熱氣於遍地。
II. 後段7-14節,相對於天地之間神設定的自然律,在人屬靈的生命裏,神訂定而賜予神的道。又分兩部分,有靜態 — 石刻的律法、筆寫的典章;有動態 — 詩人內心的激動與感發。
II-1. 7-10節,六個名詞——律法、法度、訓詞、命令、道理、典章——都是神賜人的正道真理。正如太陽要按神定的自然律運動,人的靈命要遵從神的道而行。神的道何等精妙,詩人美麗的描寫,正如諸天日夜顯揚神的榮耀。
18世紀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曾說:“有兩件事讓人心不斷發出新而又新的讚賞和驚嘆……就是頭頂眾星閃爍的天空,與內心道德的定律。” 是的,道德的定律是精妙的,因為是源自於神的道。然而,神的道具有活潑的靈力,不只引人欣賞讚嘆,它像利刃能刺透人心,從書寫的文字裏跳出來,印在人心上,引動人的生命。超越康德所說的,是下一部分詩人所寫的經文。
II-2. 11-14節,有似太陽的熱氣照射到地上隱蔽之物,神的道照射詩人的內心,遍及隱而未現的過錯。律法的嚴謹不茍,使他敬畏,求神赦免他的罪。並且,有如強烈的日光有消毒的功能,神的道清明聖潔,能洗除罪污、潔淨心靈。
另一方面,有似太陽的光能使萬物滋生、欣欣向榮,神的道精妙美善,使詩人傾心愛慕、如飢如渴地前來領受,靈命由之成長。有保證嗎?有的,詩人在這末尾的禱告,其本身就是活潑靈命的表現,且必蒙神垂聽、祝福。
1 ( 大 衛 的 詩 , 交 與 伶 長 。 ) 諸 天 述 說 神 的 榮 耀 ; 穹 蒼 傳 揚 他 的 手 段 。
2 這 日 到 那 日 發 出 言 語 ; 這 夜 到 那 夜 傳 出 知 識 。
3 無 言 無 語 , 也 無 聲 音 可 聽 。
4 他 的 量 帶 通 遍 天 下 , 他 的 言 語 傳 到 地 極 。 神 在 其 間 為 太 陽 安 設 帳 幕 ;
5 太 陽 如 同 新 郎 出 洞 房 , 又 如 勇 士 歡 然 奔 路 。
6 他 從 天 這 邊 出 來 , 繞 到 天 那 邊 , 沒 有 一 物 被 隱 藏 不 得 他 的 熱 氣 。
7 耶 和 華 的 律 法 全 備 , 能 甦 醒 人 心 ; 耶 和 華 的 法 度 確 定 , 能 使 愚 人 有 智 慧 。
8 耶 和 華 的 訓 詞 正 直 , 能 快 活 人 的 心 ; 耶 和 華 的 命 令 清 潔 , 能 明 亮 人 的 眼 目 。
9 耶 和 華 的 道 理 潔 淨 , 存 到 永 遠 ; 耶 和 華 的 典 章 真 實 , 全 然 公 義 ─
10 都 比 金 子 可 羨 慕 , 且 比 極 多 的 精 金 可 羨 慕 ; 比 蜜 甘 甜 , 且 比 蜂 房 下 滴 的 蜜 甘 甜 。
11 況 且 你 的 僕 人 因 此 受 警 戒 , 守 著 這 些 便 有 大 賞 。
12 誰 能 知 道 自 己 的 錯 失 呢 ? 願 你 赦 免 我 隱 而 未 現 的 過 錯 。
13 求 你 攔 阻 僕 人 不 犯 任 意 妄 為 的 罪 , 不 容 這 罪 轄 制 我 , 我 便 完 全 , 免 犯 大 罪 。
14 耶 和 華 ─ 我 的 磐 石 , 我 的 救 贖 主 啊 , 願 我 口 中 的 言 語 、 心 裡 的 意 念 在 你 面 前 蒙 悅 納 。
中國傳統的詩詞,常是出於詩人詞客的見景生情,詩作的前段寫景,後段敘情;眼耳見聞的景物,觸動腦中的思想、心中的感情,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來,能引領讀者如入其境、發出內心的回響共鳴,便是好詩好詞。
聖經的詩篇第19篇也寫景述情,先寫神所創造自然界的景物,彰顯創造主神的榮耀;次述神賜予人心靈的真道,發出真理的光輝,觸動詩人自己的心情,寫出以禱告為結尾的心靈感發,乃是默示聖經的聖靈要藉此篇經文所要達成的目的。
詩篇19篇文字結構相當工整,讓層次精微的思想得以呈現,且先景後情二者巧妙的對照,甚富哲理靈意,引人深思。全篇經文可作概括的分析於下。
- 前段1-6節,自然界中神的創造,又分兩部分,有靜態、有動態。
I –2. 4節下-6節,在靜止不動的天空中,神讓太陽活潑的出現,帶著巨大的能量橫越晴空,散發含有生命動能的熱氣於遍地。
II. 後段7-14節,相對於天地之間神設定的自然律,在人屬靈的生命裏,神訂定而賜予神的道。又分兩部分,有靜態 — 石刻的律法、筆寫的典章;有動態 — 詩人內心的激動與感發。
II-1. 7-10節,六個名詞——律法、法度、訓詞、命令、道理、典章——都是神賜人的正道真理。正如太陽要按神定的自然律運動,人的靈命要遵從神的道而行。神的道何等精妙,詩人美麗的描寫,正如諸天日夜顯揚神的榮耀。
18世紀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曾說:“有兩件事讓人心不斷發出新而又新的讚賞和驚嘆……就是頭頂眾星閃爍的天空,與內心道德的定律。” 是的,道德的定律是精妙的,因為是源自於神的道。然而,神的道具有活潑的靈力,不只引人欣賞讚嘆,它像利刃能刺透人心,從書寫的文字裏跳出來,印在人心上,引動人的生命。超越康德所說的,是下一部分詩人所寫的經文。
II-2. 11-14節,有似太陽的熱氣照射到地上隱蔽之物,神的道照射詩人的內心,遍及隱而未現的過錯。律法的嚴謹不茍,使他敬畏,求神赦免他的罪。並且,有如強烈的日光有消毒的功能,神的道清明聖潔,能洗除罪污、潔淨心靈。
另一方面,有似太陽的光能使萬物滋生、欣欣向榮,神的道精妙美善,使詩人傾心愛慕、如飢如渴地前來領受,靈命由之成長。有保證嗎?有的,詩人在這末尾的禱告,其本身就是活潑靈命的表現,且必蒙神垂聽、祝福。
舊約的神是殘酷的神? 是偏心的神?
引言:
閱讀聖經中的民數記、申命記、約書亞記,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耶和華神,幾次動怒要滅絕他們(民數記14及21章)。又在領以色列人進迦南地時,神要他們趕出當地居民,甚或滅絕淨盡,不可憐恤(申命記7:2,約書亞記6及8章),似乎更顯出舊約的神不僅殘酷,又是偏心,獨寵以色列,無情於他族,與新約顯示滿有憐憫博愛的神大不相同。然而,我們的印象甚有偏差,其實並非如此,乃是由於我們對整本聖經了解不足。
首先從幾個基要的觀念來認識神
1. 不可從片面的幾個事件來看整體舊約所宣示的神。神所賜律法的一貫精神是要人人相愛、愛人如己(利未記19:18),民族之間是止息干戈 ( 申命記20:10-14 的事例,彌迦書4:1-4)。
2. 神的悲情,我們要充分體會。神看以色列民為自己的兒女,百般照顧,恩愛有加 ( 申命記32:10-11)。對他們多次的悖逆敗壞常久忍耐,神的動怒,正表現責之切的後面,對他們有何等的愛之深。神的嚴厲懲罰,也是為了阻止罪惡的加深和漫延,並為他人及後世帶來警戒的教訓。
3. 神要毀滅迦南人,是因為他們在道德、靈性上極端的腐敗,污染原屬神的土地,敗壞世界的文明,危害人類的前途。人類一體,原是神特別創造和愛顧的子民,神的不惜滅絕少數敗類中的敗類,也要從神對全體人類趨向更深墮落的深切悲情來了解。
4. 神揀選以色列民族,潔淨迦南地,讓他們居住其中、保存信仰的純正、操練高尚的道德、建立良好的社會,把神的善道彰顯在個人及國民的生活中、吸引萬民來歸向這位獨一真神。這原是神向亞伯拉罕的呼召,要藉他使地上的萬族得福(創世記12:1-3),從舊約到新約一貫的普世救贖計劃。
5. 神賜律法,命令以色列人應當厚待寄居在他們之中他族的人(例如出埃及記22:21,23:10-12),可以看出神不偏心,憐憫體恤各族各民。
6. 其後,以色列民不遵從神賜的律法,失去神所應許的福份,反遭咒詛,以至國家滅亡,百姓被異國擄去,失去神所賜的應許之地。公義而公正的神,又何曾偏袒? 何曾偏心?
7. 神按其旨意使新約時代來到,神未曾改變祂的性情,或更改祂的整體救贖計劃。聖子耶穌基督來世宣傳天國的福音,嚴厲斥責不肯認罪而繼續作惡的人,多次警告抗拒神美善旨意所要面臨將來可怕的結局。及至今日,神不是躭延必須的公義審判與制裁,”乃是寬容你們,不願一人沉淪,乃願人人都悔改。”(彼後3:9) 正如神在舊約中宣告祂自己”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,不輕易發怒,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。為千萬人存留慈愛,赦免罪孽、過犯和罪惡;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,必追討他的罪……” (出34:6-7)
引言:
閱讀聖經中的民數記、申命記、約書亞記,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耶和華神,幾次動怒要滅絕他們(民數記14及21章)。又在領以色列人進迦南地時,神要他們趕出當地居民,甚或滅絕淨盡,不可憐恤(申命記7:2,約書亞記6及8章),似乎更顯出舊約的神不僅殘酷,又是偏心,獨寵以色列,無情於他族,與新約顯示滿有憐憫博愛的神大不相同。然而,我們的印象甚有偏差,其實並非如此,乃是由於我們對整本聖經了解不足。
首先從幾個基要的觀念來認識神
- 神的本性 — 有憐恤有恩典的神,不輕易發怒、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,為千萬人存留慈愛,赦免罪孽過犯,和罪惡,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,必追討他的罪,自父及子,直到三、四代。
- 神的主權 — 人的生命是來自神美好的創造,神不容人糟蹋敗壞自己及他人的生命。土地也是神的創造,個人或國家合法擁有,不可有不當霸占的心態,或汙穢損壞了土地,倘若神要收回、另賜他人,不可說神是出於故意且無理的偏心。
- 神有感情,且有悲情 — 神的一些作為,我們看似冷酷嚴厲,絕不是出於祂的樂意及無情,而是出於不得不如此行事的悲情決定。神在悲情中忍心行事的表現,正是根源於祂滿有智慧的大愛。
1. 不可從片面的幾個事件來看整體舊約所宣示的神。神所賜律法的一貫精神是要人人相愛、愛人如己(利未記19:18),民族之間是止息干戈 ( 申命記20:10-14 的事例,彌迦書4:1-4)。
2. 神的悲情,我們要充分體會。神看以色列民為自己的兒女,百般照顧,恩愛有加 ( 申命記32:10-11)。對他們多次的悖逆敗壞常久忍耐,神的動怒,正表現責之切的後面,對他們有何等的愛之深。神的嚴厲懲罰,也是為了阻止罪惡的加深和漫延,並為他人及後世帶來警戒的教訓。
3. 神要毀滅迦南人,是因為他們在道德、靈性上極端的腐敗,污染原屬神的土地,敗壞世界的文明,危害人類的前途。人類一體,原是神特別創造和愛顧的子民,神的不惜滅絕少數敗類中的敗類,也要從神對全體人類趨向更深墮落的深切悲情來了解。
4. 神揀選以色列民族,潔淨迦南地,讓他們居住其中、保存信仰的純正、操練高尚的道德、建立良好的社會,把神的善道彰顯在個人及國民的生活中、吸引萬民來歸向這位獨一真神。這原是神向亞伯拉罕的呼召,要藉他使地上的萬族得福(創世記12:1-3),從舊約到新約一貫的普世救贖計劃。
5. 神賜律法,命令以色列人應當厚待寄居在他們之中他族的人(例如出埃及記22:21,23:10-12),可以看出神不偏心,憐憫體恤各族各民。
6. 其後,以色列民不遵從神賜的律法,失去神所應許的福份,反遭咒詛,以至國家滅亡,百姓被異國擄去,失去神所賜的應許之地。公義而公正的神,又何曾偏袒? 何曾偏心?
7. 神按其旨意使新約時代來到,神未曾改變祂的性情,或更改祂的整體救贖計劃。聖子耶穌基督來世宣傳天國的福音,嚴厲斥責不肯認罪而繼續作惡的人,多次警告抗拒神美善旨意所要面臨將來可怕的結局。及至今日,神不是躭延必須的公義審判與制裁,”乃是寬容你們,不願一人沉淪,乃願人人都悔改。”(彼後3:9) 正如神在舊約中宣告祂自己”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,不輕易發怒,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。為千萬人存留慈愛,赦免罪孽、過犯和罪惡;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,必追討他的罪……” (出34:6-7)
神使埃及法老王的心剛硬
出埃及記4:21 耶 和 華 對 摩 西 說 : 你 回 到 埃 及 的 時 候 , 要 留 意 將 我 指 示 你 的 一 切 奇 事 行 在 法 老 面 前 。 但 我 要 使 ( 或 作 : 任 憑 ; 下 同 ) 他 的 心 剛 硬 , 他 必 不 容 百 姓 去 。
出埃及記7:3-5 我 要 使 法 老 的 心 剛 硬 , 也 要 在 埃 及 地 多 行 神 蹟 奇 事 。但 法 老 必 不 聽 你 們 ; 我 要 伸 手 重 重 的 刑 罰 埃 及 , 將 我 的 軍 隊 以 色 列 民 從 埃 及 地 領 出 來 。我 伸 手 攻 擊 埃 及 , 將 以 色 列 人 從 他 們 中 間 領 出 來 的 時 候 , 埃 及 人 就 要 知 道 我 是 耶 和 華 。
神以其本性而行事,這一點我們首先要確認。第一,神“本為良善,樂意饒恕人,”(詩86:5)神讓人遭遇各樣的事都有美意,希望人行善,神自己絕不以任何方法來勉強或促使人行惡。第二,神賦予人並尊重人的自由意志,讓人自作善惡的抉擇。神有恩慈的作為,引導人向善;但人若定意犯罪,神不攔阻,讓人自負責任、自食惡果。
綜覽出埃及記前十一章,我們可以了解那位“新王起來,治理埃及”(出1:8),是神的安排與授權,因為羅馬書13:1說:“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,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。”原是要君王賞善懲惡,以公義仁慈管理眾民。然而此王以奸巧之計虐待以色列民,並下令撲殺男嬰。其後,神未曾滅絕此王朝,反容讓一代的新王繼續執權,豈非是神“樂意饒恕”,再次給予機會來棄惡擇善。然而,其後的埃及王法老繼續惡待以色列民,雖然“他們的哀聲達於神”(1:23),但法老充耳不聞,就此而論,是神任憑法老的心剛硬。
在神所創造的生命裏,人原有良知良心,可以明白善惡,也有選擇的自由。但如果一再違背良知良心而擇惡,不僅明察善惡的心就昏暗了,那意志裏原可以自主抉擇的自由也就丟棄凈盡。,每當一些情況出現之時,就不由自主的反應而任意行惡,因為已經剛硬的心掌控了他的心意與行為。
神的全知包括一種知識,他知道某人在某些情況下,對於某事會作出某種反應。耶和華早知法老暴虐成性,奴役以色列民而長期搾取經濟利益,以逞貪得之慾。在此王這樣多年的心思中,以色列民若要出走埃及,是決不允許的。所以耶和華差派摩西前去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,事前就告訴摩西,法老必不容百姓去。並且,當摩西奉命前去埃及,施展神的權能奇事,法老雖受脅迫,但不願讓步,因為自己為王的權柄豈能放手?在臣民衆目注視下的威嚴豈能不保守?因此,耶和華預知他屢受打擊,也輕易不會動搖,所以出埃及記中記述多次“法老心裏剛硬,不肯聽摩西亞倫,正如耶和華所說的。”(7:22, 8:19, 9:12, 9:35)耶和華知道一個人的心,比人自己知道得更清楚更透徹。
神既知道法老雖遭受降災的打擊,但不改剛硬的心。於是神就一再降災,故意降災,因為“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,法老不聽從你們,使我的奇事在埃及地多起來。”(出埃及記11:9) 同時,神沒有除滅此暴君,祂說:“其實我叫你存立,是特要向你顯我的大能,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。”(9:16)是要使“埃及人就要知道我是耶和華”(7:5),更要使信心不堅的以色列民,因見一次再次的神跡奇事而敬畏神,將神大能的拯救長存在民族的記憶裏。為了這些目的,神借用了法老剛硬的心。神自己不出面,差派法老王瞧不起的摩西亞倫去傳話,又在降災之後又使所降之災止息,造成這樣的情況,讓法老剛硬的心一次再次地發作。就此而論,我們可以說:是神使法老的心剛硬,因為都是出自神導演的作為。換句話說,神若不差遣摩西亞倫,也不降災,法老虐民之心依舊,但如此強烈剛硬的不會出現,且不會如此愈演愈烈地爆發出現。
總結來說,當法老的良知良心未全泯滅,而能自由選擇善惡時,神就消極的讓他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行。當法老初聞耶和華之名,毫無敬畏之心,不改奴役以色列民的惡心,此時法老之行惡,是神消極的任憑。及至法老持惡心、行惡行,內在與外在的條件俱在,神就積極主動地安排情況,使他內在剛硬的心具體爆發出來,成就了神的計劃。在此情此景,“神使法老王的心剛硬”,可以如此理解。
神既能主導事件使法老的心剛硬,神也能使法老的硬心被折斷,因為神透曉法老的心,知道在某種情況的安排下,那十分倔強的心也會抗拒不住。於是,神降下第十災,一夜殺盡埃及一切人畜頭生的。是神預知法老經不起喪子之慟,全國臣民突發的政治民意之壓力,也使法老王承受不起。果然,法老承受不了這個打擊,未等天明就允許以色列人離開埃及。箴言21:1 有言:“王的心在耶和華的手中,好像隴溝裡的水,隨意流動。”誠哉斯言,耶和華的作為果然奇妙。
這事有一個重要的教訓。我們或許不像法老的敗壞,但不可小看一個小惡,輕視對神旨意小小的抗拒,在自認微小的事上隨己意而行,積小成大,形成心態的僵化、不良性格的定型,以至有問題的個性不能回轉而不自知。所以,我們當深自警惕,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,抗拒神的管教,以致讓神為了要造就他人的好處,神也可以不惜利用我某種頑劣的習性,預知我改不掉的毛病,借以成就祂某個特別的計劃,那將是我何等的個人悲劇,豈是神原意要造成的?不,不是。神原是要使“萬事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的益處。”(羅馬書8:28)神使我們面臨的每一件事,都是一個機會,來監察自己內裡的心思意念,並外界的習俗風氣,“不要效法這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。”(羅12:2)經常有意識地如此行,便使人本性中或多或少剛硬的心,在主的施恩座前漸漸成為柔軟順服的心,讓主喜悅,賜恩愈深,祝福愈多,阿門。(2015)
出埃及記4:21 耶 和 華 對 摩 西 說 : 你 回 到 埃 及 的 時 候 , 要 留 意 將 我 指 示 你 的 一 切 奇 事 行 在 法 老 面 前 。 但 我 要 使 ( 或 作 : 任 憑 ; 下 同 ) 他 的 心 剛 硬 , 他 必 不 容 百 姓 去 。
出埃及記7:3-5 我 要 使 法 老 的 心 剛 硬 , 也 要 在 埃 及 地 多 行 神 蹟 奇 事 。但 法 老 必 不 聽 你 們 ; 我 要 伸 手 重 重 的 刑 罰 埃 及 , 將 我 的 軍 隊 以 色 列 民 從 埃 及 地 領 出 來 。我 伸 手 攻 擊 埃 及 , 將 以 色 列 人 從 他 們 中 間 領 出 來 的 時 候 , 埃 及 人 就 要 知 道 我 是 耶 和 華 。
神以其本性而行事,這一點我們首先要確認。第一,神“本為良善,樂意饒恕人,”(詩86:5)神讓人遭遇各樣的事都有美意,希望人行善,神自己絕不以任何方法來勉強或促使人行惡。第二,神賦予人並尊重人的自由意志,讓人自作善惡的抉擇。神有恩慈的作為,引導人向善;但人若定意犯罪,神不攔阻,讓人自負責任、自食惡果。
綜覽出埃及記前十一章,我們可以了解那位“新王起來,治理埃及”(出1:8),是神的安排與授權,因為羅馬書13:1說:“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,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。”原是要君王賞善懲惡,以公義仁慈管理眾民。然而此王以奸巧之計虐待以色列民,並下令撲殺男嬰。其後,神未曾滅絕此王朝,反容讓一代的新王繼續執權,豈非是神“樂意饒恕”,再次給予機會來棄惡擇善。然而,其後的埃及王法老繼續惡待以色列民,雖然“他們的哀聲達於神”(1:23),但法老充耳不聞,就此而論,是神任憑法老的心剛硬。
在神所創造的生命裏,人原有良知良心,可以明白善惡,也有選擇的自由。但如果一再違背良知良心而擇惡,不僅明察善惡的心就昏暗了,那意志裏原可以自主抉擇的自由也就丟棄凈盡。,每當一些情況出現之時,就不由自主的反應而任意行惡,因為已經剛硬的心掌控了他的心意與行為。
神的全知包括一種知識,他知道某人在某些情況下,對於某事會作出某種反應。耶和華早知法老暴虐成性,奴役以色列民而長期搾取經濟利益,以逞貪得之慾。在此王這樣多年的心思中,以色列民若要出走埃及,是決不允許的。所以耶和華差派摩西前去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,事前就告訴摩西,法老必不容百姓去。並且,當摩西奉命前去埃及,施展神的權能奇事,法老雖受脅迫,但不願讓步,因為自己為王的權柄豈能放手?在臣民衆目注視下的威嚴豈能不保守?因此,耶和華預知他屢受打擊,也輕易不會動搖,所以出埃及記中記述多次“法老心裏剛硬,不肯聽摩西亞倫,正如耶和華所說的。”(7:22, 8:19, 9:12, 9:35)耶和華知道一個人的心,比人自己知道得更清楚更透徹。
神既知道法老雖遭受降災的打擊,但不改剛硬的心。於是神就一再降災,故意降災,因為“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,法老不聽從你們,使我的奇事在埃及地多起來。”(出埃及記11:9) 同時,神沒有除滅此暴君,祂說:“其實我叫你存立,是特要向你顯我的大能,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。”(9:16)是要使“埃及人就要知道我是耶和華”(7:5),更要使信心不堅的以色列民,因見一次再次的神跡奇事而敬畏神,將神大能的拯救長存在民族的記憶裏。為了這些目的,神借用了法老剛硬的心。神自己不出面,差派法老王瞧不起的摩西亞倫去傳話,又在降災之後又使所降之災止息,造成這樣的情況,讓法老剛硬的心一次再次地發作。就此而論,我們可以說:是神使法老的心剛硬,因為都是出自神導演的作為。換句話說,神若不差遣摩西亞倫,也不降災,法老虐民之心依舊,但如此強烈剛硬的不會出現,且不會如此愈演愈烈地爆發出現。
總結來說,當法老的良知良心未全泯滅,而能自由選擇善惡時,神就消極的讓他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行。當法老初聞耶和華之名,毫無敬畏之心,不改奴役以色列民的惡心,此時法老之行惡,是神消極的任憑。及至法老持惡心、行惡行,內在與外在的條件俱在,神就積極主動地安排情況,使他內在剛硬的心具體爆發出來,成就了神的計劃。在此情此景,“神使法老王的心剛硬”,可以如此理解。
神既能主導事件使法老的心剛硬,神也能使法老的硬心被折斷,因為神透曉法老的心,知道在某種情況的安排下,那十分倔強的心也會抗拒不住。於是,神降下第十災,一夜殺盡埃及一切人畜頭生的。是神預知法老經不起喪子之慟,全國臣民突發的政治民意之壓力,也使法老王承受不起。果然,法老承受不了這個打擊,未等天明就允許以色列人離開埃及。箴言21:1 有言:“王的心在耶和華的手中,好像隴溝裡的水,隨意流動。”誠哉斯言,耶和華的作為果然奇妙。
這事有一個重要的教訓。我們或許不像法老的敗壞,但不可小看一個小惡,輕視對神旨意小小的抗拒,在自認微小的事上隨己意而行,積小成大,形成心態的僵化、不良性格的定型,以至有問題的個性不能回轉而不自知。所以,我們當深自警惕,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,抗拒神的管教,以致讓神為了要造就他人的好處,神也可以不惜利用我某種頑劣的習性,預知我改不掉的毛病,借以成就祂某個特別的計劃,那將是我何等的個人悲劇,豈是神原意要造成的?不,不是。神原是要使“萬事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的益處。”(羅馬書8:28)神使我們面臨的每一件事,都是一個機會,來監察自己內裡的心思意念,並外界的習俗風氣,“不要效法這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。”(羅12:2)經常有意識地如此行,便使人本性中或多或少剛硬的心,在主的施恩座前漸漸成為柔軟順服的心,讓主喜悅,賜恩愈深,祝福愈多,阿門。(2015)
神為何不讓摩西進迦南地
袁宇宣 [1979] 2019
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,因沒有水喝,有兩次向摩西爭鬧。第一次在利非訂[1],時當出埃及在曠野行程的初期。第二次在尋的曠野加低斯[ii],已到了四十年曠野行程的末期。神兩次使水從磐石裡流出來,起因於以色列人的爭鬧,都名之米利巴水(就是爭鬧的意思)。
第一次,出埃及記17:1-7,摩西聽從耶和華所說,用他的杖擊打磐石,從磐石裡有水流出來,使百姓可以喝,事情就成了。第二次,民數記20:1-13,耶和華叫摩西和亞倫招聚會眾,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發出水來。於是摩西照耶和華所吩咐的,從耶和華面前取了杖去。摩西對會眾說:「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: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?摩西舉手,用杖擊打磐石兩下,就有許多水流出來,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。」但事情未成了結,耶和華對摩西、亞倫說:因為你們不信我,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,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。
後來亞倫過世,摩西遙望迦南地而不容過去,他究竟犯了甚麼錯?流行的說法是耶和華叫摩西吩咐磐石發出水來,而他用杖擊打磐石,是犯了錯;又且擊打磐石兩下,是將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又再釘一次,更是錯上加錯。或許,緣故不是這麼簡單,可以從多方面來觀察和探究。
首先,詩篇106:32-33供給一個提示,「他們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華發怒,甚至摩西也受了虧損,是因他們惹動他的靈,摩西用嘴說了急躁的話。」摩西犯的錯本不在於擊打磐石,而是用嘴說了急躁的話。民數記20章中他說了甚麼話?,20:10「摩西對會眾說: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: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?」是這樣的說話,耶和華認為摩西不信祂,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祂為聖,因而斷言摩西不得到應許之地。是如此嚴厲的責備與處置,為何?這要從長計較。
以色列會眾由摩西帶領出埃及的前後,遇到禍患及危難便懷疑摩西的領導。到了曠野,開始長途艱難的跋涉,幾乎自始摩西就受到民衆不滿的怨言,因食物及飲水的問題向他埋怨爭鬧。到了窺探迦南地的探子回報,會眾聽信膽怯無信心探子描述的惡訊,便想打死摩西,另立一個領袖回埃及。耶和華多次聽了這等無理的惡言惡語,不只一次要擊殺他們,摩西常為會眾哀求赦罪。如此長年累月的任勞任怨,最後到了尋的曠野加低斯,已經歷了三十八年的領袖生涯。原本為人勝過世上的眾人、極其謙和的摩西(民數記12:3),此時心力俱疲,遇到會眾沒有水喝,聚集攻擊他,「惹動他的靈」,摩西在急躁的心情中說的話,並他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,正是表露出摩西對會眾長久的厭煩,和一時的憤怒。摩西一時的憤怒,事過之後肯定會平息。但他對會眾長久的厭煩怨氣,似乎久久未消,這情況留有一個可察覺的跡象。
摩西聽見耶和華不讓他到一心嚮往的應許之地,他似乎聽不懂這是自己受責的結果,一直認為是被會衆拖累而遭神遷怒。在之後摩西回憶此事的申命記3:23-26中,他也說:「那時,我懇求耶和華說:主耶和華阿,你已將你的大力大能顯給僕人看。在天上,在地下,有甚麼神能像你行事、像你有大能的作為呢?求你容我過去,看約但河那邊的美地,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利巴嫩。但耶和華因你們的緣故向我發怒,不應允我,對我說:罷了!你不要向我再題這事。」由此可見摩西心中對會眾的埋怨,至終未消未解,是由於他未能省察到自己個人的錯誤而受神責備。
再回頭考究耶和華責備摩西(和亞倫)的話,「因為你們不信我,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。」可以從幾方面來理解。
(1) 「因為你們不信我」。摩西原知道自己是僕人,行事作主的是神。此刻他在心靈的急躁中對會眾說:「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: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?」摩西一時取代了耶和華發言與行事。
(2) 「因為你們不信我」。摩西長久帶領這群時常愚昧而不順從的會眾,屢受爭鬧攻擊。此時心力俱疲,因會眾沒有水喝而聚集來攻擊,摩西似乎忘了卸下重擔,讓神來面對這群爭鬧的會眾,他對會眾說:「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,……」是充滿憤怒和譴責的口氣,不是任重道遠能忍耐、有牧者情懷的領袖。在此,摩西未能相信神的領導能力,一時忘了他自己曾引述神親自的宣告:「耶和華不輕易發怒,並有豐盛的慈愛,赦免罪孽和過犯 ……。」(民數記14:18-19摩西的根據來自出埃及記34:6-7) 不止一次來求神赦免會衆。
(3) 「因為你們不信我,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」。摩西這位神所選立並授權的首領,在以色列人眼前為神發言,代神行事,他的言語及舉動在平時本當反映出神的聖容,有公義威嚴、慈愛温柔,更有憐憫和忍耐。但是,當時摩西以惹動的靈說話,急躁的嘴發出聲音,舉杖擊石的姿勢,可以想見是充滿厭煩憤怒的口氣和樣子。摩西當時未能謹言謹行,不尊重身為神僕的自己,就是不尊耶和華為聖。
(4) 摩西曾不只一次埋怨神給他過重的擔子,帶領這樣頑劣的民衆。但這些對神的抱怨發牢騷,是在摩西單獨與神相處談話的時候。今時,在以色列人眼前,摩西的言語及舉動是這樣的急躁,表露出心裏的厭煩怨氣。摩西對會眾的厭煩怨氣,其中隱含着對神的埋怨,有欠對神的信服、尊神為聖。
摩西一生的事奉,神說:「他是在我全家盡忠的。」(民數記12:7),未有過失,只有在他事奉四十年的最後期,民數記20章發生的這件事,非為他的罪行,為何神不能原諒摩西的錯失,必使他「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」?可以探究的理由,在於摩西由於此事種下一因,使他自己無能擔任帶領會眾進迦南的領袖職位。
在民數記14章,因聽信探子的惡報的會眾,使神發怒:「他們斷不得看見我向他們的祖宗所起誓應許之地。」到了民數記20章,年老的一代已老死殆盡,新的一代可以準備前進迦南。但是摩西對會眾心懷未解的埋怨,一直認為他自己不得進迦南,是由於「耶和華因你們的緣故向我發怒,不應允我。」摩西與會眾之間的關係有此嫌隙,加上摩西口稱「你們這些背叛的人」,有這樣厭煩心情,縱使神讓摩西繼續帶領會眾進入迦南,要在應許之地,同心協力建立家國,繼續長久任勞任怨,全然擺脫個人情緒的波動,時時處處為會衆求神恩待赦過,要擔當這等領袖職位,在人看是力有不逮;在神的計劃中,一代的人服侍當代的人,摩西已到末年,結束事奉也是神的恩慈憐恤。
出埃及記33:11記載:「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,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樣,」耶和華肯定對這個老朋友心存憐恤原諒,不再計較老摩西不能理解的自身問題,不挑明神不讓他進迦南的真正原因,如前述申命記3:23-26中的對話,只讓摩西聽見神溫和的口氣:「對我說:罷了!你不要向我再題這事。」
後記:
神為何不讓摩西進迦南地?對此問題,筆者在四十年前查究聖經,錄下有關經文,存記思想於心,多年來曾作口頭討論。近時聽到有人談論此問題,於是決定整理資料,重新安排前後思路,寫下此文,以便與弟兄姐妹分享一己心得,以期求取衆人的討論和賜教。
多年來思想此問題,念及人之有限,偉大如摩西,作為以色列全會眾的領袖,仍有不能省察到的自身問題,以致自斷不能讓神使用之路。有此看見,生出以下的思想。
我們在人群中生活與事奉,若得神的恩賜,在某事上有智慧有能力有洞見,就在這方面可看為神預備的潛在領袖,便應在多方面準備自身,為神所用。既蒙神使用,事奉之中如有攔阻,當先省察自己,事情確有不順,定須忍耐,常到主前安靜休息,以防心緒忙亂,切忌怨天尤人。這些話,說來容易,用於自身甚難,求主憐憫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[i] 出埃及記17 1以色列全會眾都遵耶和華的吩咐,按著站口從汛的曠野往前行,在利非訂安營。百姓沒有水喝,2所以與摩西爭鬧,說:給我們水喝罷!摩西對他們說:你們為甚麼與我爭鬧?為甚麼試探耶和華呢?3百姓在那裡甚渴,要喝水,就向摩西發怨言,說: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,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?4摩西就呼求耶和華說:我向這百姓怎樣行呢?他們幾乎要拿石頭打死我。5耶和華對摩西說:你手裡拿著你先前擊打河水的杖,帶領以色列的幾個長老,從百姓面前走過去。6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裡,站在你面前。你要擊打磐石,從磐石裡必有水流出來,使百姓可以喝。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行了。7他給那地方起名叫瑪撒(就是試探的意思),又叫米利巴(就是爭鬧的意思);因以色列人爭鬧,又因他們試探耶和華,說: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?
[ii] 民數記20:1正月間,以色列全會眾到了尋的曠野,就住在加低斯,。。。2 會眾沒有水喝,就聚集攻擊摩西、亞倫。
6 摩西、亞倫離開會眾,到會幕門口,俯伏在地;耶和華的榮光向他們顯現。7耶和華曉諭摩西說:
8 你拿著杖去,和你的哥哥亞倫招聚會眾,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發出水來,水就從磐石流出,給會眾和他們的牲畜喝。9於是摩西照耶和華所吩咐的,從耶和華面前取了杖去。10摩西、亞倫就招聚會眾到磐石前。摩西說: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: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?11摩西舉手,用杖擊打磐石兩下,就有許多水流出來,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。12耶和華對摩西、亞倫說:因為你們不信我,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,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。13這水名叫米利巴水,是因以色列向耶和華爭鬧,耶和華就在他們面前顯為聖(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)。
袁宇宣 [1979] 2019
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,因沒有水喝,有兩次向摩西爭鬧。第一次在利非訂[1],時當出埃及在曠野行程的初期。第二次在尋的曠野加低斯[ii],已到了四十年曠野行程的末期。神兩次使水從磐石裡流出來,起因於以色列人的爭鬧,都名之米利巴水(就是爭鬧的意思)。
第一次,出埃及記17:1-7,摩西聽從耶和華所說,用他的杖擊打磐石,從磐石裡有水流出來,使百姓可以喝,事情就成了。第二次,民數記20:1-13,耶和華叫摩西和亞倫招聚會眾,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發出水來。於是摩西照耶和華所吩咐的,從耶和華面前取了杖去。摩西對會眾說:「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: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?摩西舉手,用杖擊打磐石兩下,就有許多水流出來,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。」但事情未成了結,耶和華對摩西、亞倫說:因為你們不信我,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,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。
後來亞倫過世,摩西遙望迦南地而不容過去,他究竟犯了甚麼錯?流行的說法是耶和華叫摩西吩咐磐石發出水來,而他用杖擊打磐石,是犯了錯;又且擊打磐石兩下,是將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又再釘一次,更是錯上加錯。或許,緣故不是這麼簡單,可以從多方面來觀察和探究。
首先,詩篇106:32-33供給一個提示,「他們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華發怒,甚至摩西也受了虧損,是因他們惹動他的靈,摩西用嘴說了急躁的話。」摩西犯的錯本不在於擊打磐石,而是用嘴說了急躁的話。民數記20章中他說了甚麼話?,20:10「摩西對會眾說: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: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?」是這樣的說話,耶和華認為摩西不信祂,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祂為聖,因而斷言摩西不得到應許之地。是如此嚴厲的責備與處置,為何?這要從長計較。
以色列會眾由摩西帶領出埃及的前後,遇到禍患及危難便懷疑摩西的領導。到了曠野,開始長途艱難的跋涉,幾乎自始摩西就受到民衆不滿的怨言,因食物及飲水的問題向他埋怨爭鬧。到了窺探迦南地的探子回報,會眾聽信膽怯無信心探子描述的惡訊,便想打死摩西,另立一個領袖回埃及。耶和華多次聽了這等無理的惡言惡語,不只一次要擊殺他們,摩西常為會眾哀求赦罪。如此長年累月的任勞任怨,最後到了尋的曠野加低斯,已經歷了三十八年的領袖生涯。原本為人勝過世上的眾人、極其謙和的摩西(民數記12:3),此時心力俱疲,遇到會眾沒有水喝,聚集攻擊他,「惹動他的靈」,摩西在急躁的心情中說的話,並他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,正是表露出摩西對會眾長久的厭煩,和一時的憤怒。摩西一時的憤怒,事過之後肯定會平息。但他對會眾長久的厭煩怨氣,似乎久久未消,這情況留有一個可察覺的跡象。
摩西聽見耶和華不讓他到一心嚮往的應許之地,他似乎聽不懂這是自己受責的結果,一直認為是被會衆拖累而遭神遷怒。在之後摩西回憶此事的申命記3:23-26中,他也說:「那時,我懇求耶和華說:主耶和華阿,你已將你的大力大能顯給僕人看。在天上,在地下,有甚麼神能像你行事、像你有大能的作為呢?求你容我過去,看約但河那邊的美地,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利巴嫩。但耶和華因你們的緣故向我發怒,不應允我,對我說:罷了!你不要向我再題這事。」由此可見摩西心中對會眾的埋怨,至終未消未解,是由於他未能省察到自己個人的錯誤而受神責備。
再回頭考究耶和華責備摩西(和亞倫)的話,「因為你們不信我,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。」可以從幾方面來理解。
(1) 「因為你們不信我」。摩西原知道自己是僕人,行事作主的是神。此刻他在心靈的急躁中對會眾說:「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: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?」摩西一時取代了耶和華發言與行事。
(2) 「因為你們不信我」。摩西長久帶領這群時常愚昧而不順從的會眾,屢受爭鬧攻擊。此時心力俱疲,因會眾沒有水喝而聚集來攻擊,摩西似乎忘了卸下重擔,讓神來面對這群爭鬧的會眾,他對會眾說:「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,……」是充滿憤怒和譴責的口氣,不是任重道遠能忍耐、有牧者情懷的領袖。在此,摩西未能相信神的領導能力,一時忘了他自己曾引述神親自的宣告:「耶和華不輕易發怒,並有豐盛的慈愛,赦免罪孽和過犯 ……。」(民數記14:18-19摩西的根據來自出埃及記34:6-7) 不止一次來求神赦免會衆。
(3) 「因為你們不信我,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」。摩西這位神所選立並授權的首領,在以色列人眼前為神發言,代神行事,他的言語及舉動在平時本當反映出神的聖容,有公義威嚴、慈愛温柔,更有憐憫和忍耐。但是,當時摩西以惹動的靈說話,急躁的嘴發出聲音,舉杖擊石的姿勢,可以想見是充滿厭煩憤怒的口氣和樣子。摩西當時未能謹言謹行,不尊重身為神僕的自己,就是不尊耶和華為聖。
(4) 摩西曾不只一次埋怨神給他過重的擔子,帶領這樣頑劣的民衆。但這些對神的抱怨發牢騷,是在摩西單獨與神相處談話的時候。今時,在以色列人眼前,摩西的言語及舉動是這樣的急躁,表露出心裏的厭煩怨氣。摩西對會眾的厭煩怨氣,其中隱含着對神的埋怨,有欠對神的信服、尊神為聖。
摩西一生的事奉,神說:「他是在我全家盡忠的。」(民數記12:7),未有過失,只有在他事奉四十年的最後期,民數記20章發生的這件事,非為他的罪行,為何神不能原諒摩西的錯失,必使他「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」?可以探究的理由,在於摩西由於此事種下一因,使他自己無能擔任帶領會眾進迦南的領袖職位。
在民數記14章,因聽信探子的惡報的會眾,使神發怒:「他們斷不得看見我向他們的祖宗所起誓應許之地。」到了民數記20章,年老的一代已老死殆盡,新的一代可以準備前進迦南。但是摩西對會眾心懷未解的埋怨,一直認為他自己不得進迦南,是由於「耶和華因你們的緣故向我發怒,不應允我。」摩西與會眾之間的關係有此嫌隙,加上摩西口稱「你們這些背叛的人」,有這樣厭煩心情,縱使神讓摩西繼續帶領會眾進入迦南,要在應許之地,同心協力建立家國,繼續長久任勞任怨,全然擺脫個人情緒的波動,時時處處為會衆求神恩待赦過,要擔當這等領袖職位,在人看是力有不逮;在神的計劃中,一代的人服侍當代的人,摩西已到末年,結束事奉也是神的恩慈憐恤。
出埃及記33:11記載:「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,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樣,」耶和華肯定對這個老朋友心存憐恤原諒,不再計較老摩西不能理解的自身問題,不挑明神不讓他進迦南的真正原因,如前述申命記3:23-26中的對話,只讓摩西聽見神溫和的口氣:「對我說:罷了!你不要向我再題這事。」
後記:
神為何不讓摩西進迦南地?對此問題,筆者在四十年前查究聖經,錄下有關經文,存記思想於心,多年來曾作口頭討論。近時聽到有人談論此問題,於是決定整理資料,重新安排前後思路,寫下此文,以便與弟兄姐妹分享一己心得,以期求取衆人的討論和賜教。
多年來思想此問題,念及人之有限,偉大如摩西,作為以色列全會眾的領袖,仍有不能省察到的自身問題,以致自斷不能讓神使用之路。有此看見,生出以下的思想。
我們在人群中生活與事奉,若得神的恩賜,在某事上有智慧有能力有洞見,就在這方面可看為神預備的潛在領袖,便應在多方面準備自身,為神所用。既蒙神使用,事奉之中如有攔阻,當先省察自己,事情確有不順,定須忍耐,常到主前安靜休息,以防心緒忙亂,切忌怨天尤人。這些話,說來容易,用於自身甚難,求主憐憫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[i] 出埃及記17 1以色列全會眾都遵耶和華的吩咐,按著站口從汛的曠野往前行,在利非訂安營。百姓沒有水喝,2所以與摩西爭鬧,說:給我們水喝罷!摩西對他們說:你們為甚麼與我爭鬧?為甚麼試探耶和華呢?3百姓在那裡甚渴,要喝水,就向摩西發怨言,說: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,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?4摩西就呼求耶和華說:我向這百姓怎樣行呢?他們幾乎要拿石頭打死我。5耶和華對摩西說:你手裡拿著你先前擊打河水的杖,帶領以色列的幾個長老,從百姓面前走過去。6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裡,站在你面前。你要擊打磐石,從磐石裡必有水流出來,使百姓可以喝。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行了。7他給那地方起名叫瑪撒(就是試探的意思),又叫米利巴(就是爭鬧的意思);因以色列人爭鬧,又因他們試探耶和華,說: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?
[ii] 民數記20:1正月間,以色列全會眾到了尋的曠野,就住在加低斯,。。。2 會眾沒有水喝,就聚集攻擊摩西、亞倫。
6 摩西、亞倫離開會眾,到會幕門口,俯伏在地;耶和華的榮光向他們顯現。7耶和華曉諭摩西說:
8 你拿著杖去,和你的哥哥亞倫招聚會眾,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發出水來,水就從磐石流出,給會眾和他們的牲畜喝。9於是摩西照耶和華所吩咐的,從耶和華面前取了杖去。10摩西、亞倫就招聚會眾到磐石前。摩西說: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: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?11摩西舉手,用杖擊打磐石兩下,就有許多水流出來,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。12耶和華對摩西、亞倫說:因為你們不信我,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,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。13這水名叫米利巴水,是因以色列向耶和華爭鬧,耶和華就在他們面前顯為聖(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)。
教會是甚麼?
引言:
教會不是甚麼 ─ 不是教堂/建築物,不是人自己的發明,不是人自己成立的機構,不是人自己可以長久維持的組織。
I. 教會是屬神的子民
彼得前書2:9-10. 屬神的子民乃是
(1) 神揀選的族類,人人都身心合一齊聚的群体。
(2) 在地上有祭司的職份,一同帶領眾人來敬拜神,彼此代禱,也為眾人代求,且教導人認識神、遵行神的道。
(3) 聖潔的國度,一齊效法神的聖潔,成為聖潔的個人及群体。
(4) 宣揚神的美德,以口作見證,以行為來表現。
II.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
(1) 共同尊主耶穌基督為教會之首,一起順服基督,也彼此順服。
(2) 一起追求集體的成長,效法基督的榜樣:有祂的性情,學習做祂的工作.
(3) 教會像身體有許多肢體:沒有一個肢體是不必有的,個個都重要。沒有一個肢體是分離獨立的,個個互相依靠。沒有一個肢體是自給自足的,要互相服事。
III. 教會是聖靈的團契
(1) 基督徒的新生命都是從神由聖靈所重生(約 1:13; 3:5-6),且由聖靈來連繫溝通,建立神與人、人與人親愛的團契關係。
(2) 我們得有聖靈維護生命滋養生命的大能,教會因而是一個向上成長的有機体。
(3) 聖靈賜我們合而為一的心,用和平彼此聯絡,凡事謙虛,溫柔,忍耐,用愛心互相寬容(弗 4:2-3),有聖靈結的果子彰顯出來(加 5:22-26)。
IV. 對教會的了解帶給我們認知上的啟示及行動上的建議
(1) 看見教會是神賜我許多祝福的渠道,我要以行動來落實祝福。
(2) 以教會群体的生活作為個人及家庭生活的中心,在時間上來配合。
(3) 參與聚會,首要是主日崇拜,也多多參加禱告會、學習聖經的聚會,以及團契的活動。
(4) 參與事奉,協同分擔教會事工的職責,一面彼此學習,一面配搭工作。
彼得前書2 : 1-10
1所以,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、詭詐,並假善、嫉妒,和一切毀謗的話,
2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,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,叫你們因此漸長,以致得救。
3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,就必如此。
4主乃活石,固然是被人所棄的,卻是被神所揀選、所寶貴的。
5你們來到主面前,也就像活石,被建造成為靈宮,作聖潔的祭司,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。
6因為經上說:看哪,我把所揀選、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;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。
7所以,他在你們信的人就為寶貴,在那不信的人有話說: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。
8又說:作了絆腳的石頭,跌人的磐石。他們既不順從,就在道理上絆跌;他們這樣絆跌也是預定的。
9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神的子民,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。
10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,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;從前未曾蒙憐恤,現在卻蒙了憐恤。
教會不是甚麼 ─ 不是教堂/建築物,不是人自己的發明,不是人自己成立的機構,不是人自己可以長久維持的組織。
I. 教會是屬神的子民
彼得前書2:9-10. 屬神的子民乃是
(1) 神揀選的族類,人人都身心合一齊聚的群体。
(2) 在地上有祭司的職份,一同帶領眾人來敬拜神,彼此代禱,也為眾人代求,且教導人認識神、遵行神的道。
(3) 聖潔的國度,一齊效法神的聖潔,成為聖潔的個人及群体。
(4) 宣揚神的美德,以口作見證,以行為來表現。
II.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
(1) 共同尊主耶穌基督為教會之首,一起順服基督,也彼此順服。
(2) 一起追求集體的成長,效法基督的榜樣:有祂的性情,學習做祂的工作.
(3) 教會像身體有許多肢體:沒有一個肢體是不必有的,個個都重要。沒有一個肢體是分離獨立的,個個互相依靠。沒有一個肢體是自給自足的,要互相服事。
III. 教會是聖靈的團契
(1) 基督徒的新生命都是從神由聖靈所重生(約 1:13; 3:5-6),且由聖靈來連繫溝通,建立神與人、人與人親愛的團契關係。
(2) 我們得有聖靈維護生命滋養生命的大能,教會因而是一個向上成長的有機体。
(3) 聖靈賜我們合而為一的心,用和平彼此聯絡,凡事謙虛,溫柔,忍耐,用愛心互相寬容(弗 4:2-3),有聖靈結的果子彰顯出來(加 5:22-26)。
IV. 對教會的了解帶給我們認知上的啟示及行動上的建議
(1) 看見教會是神賜我許多祝福的渠道,我要以行動來落實祝福。
(2) 以教會群体的生活作為個人及家庭生活的中心,在時間上來配合。
(3) 參與聚會,首要是主日崇拜,也多多參加禱告會、學習聖經的聚會,以及團契的活動。
(4) 參與事奉,協同分擔教會事工的職責,一面彼此學習,一面配搭工作。
彼得前書2 : 1-10
1所以,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、詭詐,並假善、嫉妒,和一切毀謗的話,
2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,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,叫你們因此漸長,以致得救。
3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,就必如此。
4主乃活石,固然是被人所棄的,卻是被神所揀選、所寶貴的。
5你們來到主面前,也就像活石,被建造成為靈宮,作聖潔的祭司,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。
6因為經上說:看哪,我把所揀選、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;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。
7所以,他在你們信的人就為寶貴,在那不信的人有話說: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。
8又說:作了絆腳的石頭,跌人的磐石。他們既不順從,就在道理上絆跌;他們這樣絆跌也是預定的。
9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神的子民,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。
10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,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;從前未曾蒙憐恤,現在卻蒙了憐恤。